荐读 | 于冰雪纷飞时走进冰雪之城——写在《近代哈尔滨历史探研》出版之际
- 来源:
- 作者:管理员
- 发稿时间:2025-01-23 11:15
哈尔滨作为近代典型的城市,既不是在传统城市的基础上转型而来,也不存在一个较长的自然准备或积累阶段。金上京近畿之地的兴盛,早已随着1234年蒙古灭金的罹难戛然而止。直到19世纪末,哈尔滨地区才复归为传统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区域。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迁至哈尔滨,这一地区随即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——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。
自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,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陆交通枢纽随即形成。及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,哈尔滨已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商贸城市之一,1924—1928年哈尔滨地区对苏贸易额平均占中苏贸易总额的85%,且一直保持出超优势,为全国45个海关中第一大出超关。哈尔滨不仅是东北地区“货物分布之总汇”,而且是“金融调转之中枢”。20世纪20年代先后有20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,哈尔滨是当时远东地区重要的政治、军事和外交情报的“主产地”,被称为“远东巴尔干”。此外,哈埠各大商贸金融机构和各领事馆均有自己的电信设施,国内外许多著名通讯社长期派员驻哈,哈尔滨作为信息中心的城市功能就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。
华洋杂处、欧风俄雨,在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内,哈尔滨“从一个传统的以分散的自然村落占主导地位的社区系统”发展成为远东地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,被称为“东方莫斯科”和“东方小巴黎”,创造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奇迹。
哈尔滨作为依托中东铁路而崛起的“速成型”城市,其历史至今只有100多年,与关内的众多古城历史研究相比,十分薄弱。改革开放以后,史学界迎来了又一个春天,关于哈尔滨的历史研究,最先集中于城史纪元与地名释义。关成和的《哈尔滨考》(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,1985年)提出“‘哈尔滨’这个地名本是宋代女真语“‘阿勒锦’的音转”,哈尔滨城市史当始自1097年;纪凤辉的《哈尔滨寻根》(哈尔滨出版社,1996年)提出“扁状岛说”;王禹浪的《哈尔滨地名含义揭秘》(哈尔滨出版社,2001年)提出“天鹅说”。三说并存,至今没有定论。
为了系统、全面地梳理哈尔滨发展史,黄彦震、胡珀以近年来新出版的哈尔滨地方档案为研究基础,紧紧围绕城市的发展变迁,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利器,汇智形成了《近代哈尔滨历史探研》。这本著作抽丝剥茧、条分缕析,以“哈尔滨地区的农业开发研究”“哈尔滨与铁路交涉研究”“哈尔滨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研究”“日本侵华与哈尔滨解放研究”等四个章节的篇幅,对近代哈尔滨地区历史诸多重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并列有“哈尔滨近代名人史话”“近代哈尔滨重要文献汇集”两个附录,可供史学界研究参考。通过微观考证,力求透视近代哈尔滨的重要地位,展示哈尔滨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过程与文化变迁,歌颂中国共产党对十四年抗战的领导与贡献,挖掘哈尔滨地方名人和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,从而为哈尔滨市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。